上一页|1|
/1页

主题:一年43条街巷“消失” 老地名是否能“重生”

发表于2014-01-27

   2013年是太原的“城建年”,中环的开通、府东府西街、并州路的改造等给城市的布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希望,新增道路和减少的道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真正摸清“家底”,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对全市的道路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全面普查,其中道路总数1226条,消失154条,现存道路1072条,仅2013年由于大量中环路建设、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造成的道路就超过43条。

   其中,并州路改造、并东、东岗一带棚户区改造就同时有并州南二巷、三巷、东岗东巷北里等10条街巷消失;而郝庄一带,由于太行路的建设,同时有郝庄东巷、郝庄地区东街、朝阳街五巷等9条街巷不复存在;在职工新街,由于建设东中环回迁楼,包括职工新街以及附近的8条街巷被一并进行了规划,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社区正在崛起。

   据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设施所工作人员统计,这些消失的道路中,最窄的街道只有2米,总数达到13条,最宽的道路是尖草坪正街30米,最短的街道是小二府巷,只有20米,最长的街道为晋阳街,长度达到1100米。
   市民期盼:能否让老地名“重生”

  众所周知,2012年,当太原市府东街东延道路贯通的时候,太原市民政局将该街道正式命名为“大东门街”。据了解,大东门为明太原城东南门,初名来春,后改宜春,清代亦称大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东门街,民国时有大东门街、大东关街。1980年大东门街并入府东街。而此次把老街道名命名到新街道上,也算是对历史的一种“延续”。对此不少市民都比较认可。

   而在太原市万达片区改造现场,当初的后营坊街、进德里、北小巷以及康宁巷、煤场巷、铁菊巷却没有那么“幸运”,它们的名字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而被埋在人们的记忆中。与此同时,人们为了“省时省力”,却将绿柳巷、平民路、棉花巷等道路名称合并、延长。太原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常一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历史不容改变,我们改变的只能是她的外表,而改变不了她的内涵。让更多的“活的历史”留在城市中,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如今,人们到太原市迎泽区政府办事时,依然习惯性地称那条街为“棉花巷”。

发表于2014-01-27

重生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