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龙城巨变 聚焦太原并州路(坞城路)改造

发表于2013-10-14

气派

  “那天出来溜达,在外孙的搀扶下,站在十几米高的南内环(跨线)桥上,看着车来车往,满脑子都是这条路以前的模样。”今年73岁的赵田满老人是一名老太原人,说起并州路别有一番感慨:“我年轻的时候,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并州路还是一条狭窄的水泥路。谁曾想并州路能变成现在这个模样?以前立起来的高楼,现在站在桥上看起来也不觉得高了。这立交桥建得气派啊,那天一个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回到太原,都认不出来了。太原现在一天一个样,要不出来溜达,或许还以为去了北京、上海了呢!”

  温暖

  “在这次并州路改造中,除了路面的变化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公益广告牌的设置。我发现并州路沿路的施工围挡、已经修好的公交站台玻璃窗里,都挂满了公益广告。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一改教条式的宣教方式,将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与充满童趣的泥塑造型结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申毅敏是省城某的老师,她认为公益广告改变了人们对工地脏、乱、差的印象,“也为快速发展的太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她让她的学生,在并州路通车后,围绕公益广告写篇作文。

 和谐

  “闲暇时,总会出来瞧瞧并州路的新变化。”秦慧娟是一名退休职工,让她感触良多的是道路两旁楼体的亮化和美化:“这次大规模道路改造,临街店铺拆了不少,很多裸露出的墙体破烂不堪,很煞风景。不过,近来我发现很多店铺开始了立面整饰,有的进行灯饰亮化,有的重新粉刷自己的墙体,有的拆除破旧的广告牌,有的包装裸露的外柱结构。有商家和我说,希望通过这次的整饰,能够配得上并州路改造后的档次,提升自己店面的形象。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真心希望在工程结束后能够看到一个全新的并州路。”

  辛苦

  “此次改造之前,并州路上并没有成规模的绿化带,多多少少感觉缺少生机。现在,我看到道路不仅新增了绿化隔离带,而且植物种类多样,栽种得也是错落有致。我这个每天着急着上班的上班族,都忍不住要看上几眼。”在省城某通讯公司上班的李璐鹏说,“绿化工程推进的速度,让我很吃惊,因为我上班地方比较远,每天很早就出门了,可每次出去都能看到路上的园林工人在辛勤忙碌着。栽种那些大树还好,很多时候都是吊车在作业,可栽种那些个头小、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工人们就只能用小铲子甚至徒手种植,哪种植物种哪里,都很有讲究。天气日渐转凉,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园林工人的劳动成果,珍惜我们身边的绿色美景。

 相关链接

  并州路坞城路往昔

  史料记载,530年前,当时的并州路,虽只是通往明太原府城“承恩门”的一条土路,却是皇帝的诏书圣旨送达的官道。由于城内晋王府的府门越过红四牌楼与承恩门相对,皇帝的诏书圣旨就由承恩门传入,而城中朱氏王族亦多由此出入。《太原市区地名志》中描述,明朝时,扩建的太原府城有8座城门,位于南城垣之东的南东门叫做“承恩门”。承恩门之外的那条南关中街,便叫做“承恩门外大街”。但到了清朝咸丰年间,一次火灾将其毁于一旦。后又在原址新建城门,称“新南门”。1911年,辛亥革命时,因太原守防新军从此突破,又被称为“首义门”,而首义门外的大街又得名“首义关”或“首义关街”。

  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为沟通城区与武宿飞机场而修建此路,这就是并州路的雏形,当时是仅为宽5米的黄土路。

  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守城阎军累劝不悛,负隅顽抗,首义门即毁于战火。上世纪50年代初,首义门废墟被清理,同时,新建了太原最大的群众汇集地“五一广场”,而广场向南延伸扩建新路取名为并州路。

  据《太原市南城区地名志》记载:1954年,并州路是在首义关和并州路的基础上拓宽新建的。1957年,再次改造。1958年以南内环为界,将该路段分成南北两段,北为并州北路,南称并州南路。

  自此,并州路成为太原市南北向的重要干线之一。而随着并州路的不断扩建,一些单位与居民选择这里为自己的生活居住地,晋阳饭店、太原市邮政大楼、省地质勘查局、太原市塑料工业公司、太原师范学院等单位纷纷而至,太行仪表厂、山西电机厂等众多企业纷纷并州路两侧。并州路,在承载太原不断南进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州路沿线的很多地段曾经也因军队驻扎而留名。例如,大营盘、二营盘、三营盘的得名,是因为日军侵华时在此设置军营,后阎锡山骑兵部队也驻扎于此。营盘是军营的俗称,后来逐渐演变为地名。

  坞城路是并州路向南延伸的部分。“坞城”最初是一个有军事意义的堡垒。在清顺治《太原府治》记载中,被称为“乌城”“邬城”。后来考证认为叫“坞城”更贴切,有小城的意思。坞城路是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拓建而成,因直穿坞城村东,1958年命名为坞城路。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