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不可能放量, 等房跌价需耐心等待

发表于2005-09-01


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
上海楼市的下一波走势就是“放量”。这种观点认为,在上海楼市下跌的第一阶段,因为交易量大幅度萎缩,所以价格虽有下跌,但是跌幅不大,因为“跌不下去”;第二阶段才是市场的“真正”下跌,或交易量放大造成价格大幅度下降,或价格大幅度下降造成交易量大幅度上升。总之,在这一阶段价格跌和交易量升互为因果,互相联动。

免费点歌,歌星任你选中国蓝筹地产年度评选
挖宝淘金 大奖跑不了点点通阅读器


持这种观点的人喜欢拿股市作论据,认为放量才能打开(无论上升还是下跌)通道,“一泻”才能“千里”。实际上,他们完全忽视了房地产和
股票完全不同的市场特征。房地产并不是完全纯粹的品市场,决定市场的力量和因素错综复杂;股票市场却是纯粹的品市场,市场力量几乎可以简单归结为多空双方的对立和博弈。当股市(或者还包括债市和期市)价格下跌,尤其是时,有可能多方的筹码完全转到空方。但是在房地产市场,这种情况则不可能。其次,房地产市场与消费品市场也完全不一样。普通消费品市场,价格下降尤其是时,交易量就有可能大幅度上升,因为人们在价格时喜欢增加购买增加消费,越越多买,经济学术语叫“价格弹性”(当然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弹性”也是大不一样的)。显然房地产这种商品并不具备价格弹性,尤其是在目前及地方政府整顿市场、加强、增加成本、严控放贷和投机的情况下,交易量很难“放量”。

不仅如此,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特点是“追涨不追跌”,越涨越有人要,越跌越没人买。在这种特征下,的结果往往不是放量而是进一步缩量。在市场下行过程中,交易量的“企稳”或者“回升”并不是通过价格“”,而是通过价格“企稳”和 “回升”完成的,价量自始至终“并肩同行”。当人们看到价格不再下跌,或跌无可跌,害怕价格就要回升的时候,才下定决心入场,形成交易的“放量”。反之亦然,如果看到市场上的交易量出现明显和持续的回升,由“缩”转“放”,那就意味着价格也就不会再明显和持续地下降了(就更不可能),市场的下行走势和价格的下跌过程宣告基本结束,市场将进入复苏阶段。复苏阶段的特征就是价量开始逐步或者同步上升,虽然此时此刻价量上升的步伐缓慢。

“新政”实施以来四个月的实践清楚地证明,交易量的萎缩是遏制
房价上涨的最后“扳手”,是迫使房价由升转跌和市场由旺转冷的最有效力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够做到这一点。交易量减少不仅在房价下跌初期,中期而且在下跌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缩量(当然也不是说越缩越小,只是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是市场下行时期的基本特征,只要市场仍然处在下行过程中,交易量(虽然时多时少,时高时低)就不可能“放”上去。市场下行时期的交易量总是远远小于市场上升时期,尤其是小于价格时期,这是房地产市场的一般规律。

因此,开发商们不肯“摊牌”,降幅不肯一步到位,也就是说不肯。因为后如果没有(肯定也不可能一次)将的供应量消化掉,换句话说供应量仍然远远大于需求量,那么,开发商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用更大的才能再度消化一部分供应量。使开发商过早地暴露了“底牌”,结果不仅不能吸引买家入场,反而使更多的买家观望;不仅没有能够尽快“筑底”,反而使底部越陷越低,筑底过程越拖越长。

如果说市场上升时期各方是在进行“速决战”,那么市场下跌时期就是在进行“持久战” 和“消耗战”;市场上升时期是各方都很的时候,市场下跌时期则是各方都很理智的时候。因此,各方力量的较量(价格和交易量)是在跌跌停停,走走看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中进行和完成的,只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消耗买方最宝贵的有生力量“自住需求”。当市场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达到供需大致平衡的时候,“筑底”过程也就完成。所以,不是市场各方决战的前提,而是市场各方较量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最终确实存在,那么是整个下行时期各种各样大跌、小跌,明跌、暗跌的总和,甚至包括下跌后又稍有回升,回升后又继续下跌,是市场滑坡前最高点和回升前最低点之间的差距,是各方不断摸底、探底和筑底的最终结果,而不能够归结为某一次的下降幅度。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包括上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会不会出现,这不是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敢于拍胸脯或者敢于拍脑袋说了算的,而是由市场说了算的。笔者认为至少暂时还不会出现,也没有必要出现。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条件,是市场力量反复较量的结果。因此,在目前阶段,期望开发商全面“一决雌雄”,价格立马,既不现实而且也是有害的。要求和希望价格下跌,也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等待和忍耐。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