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绿色”建材暗藏“杀机”

发表于2006-11-08
眼下,“绿色”建材中相当一部分是滥竽充数。一些小厂由于本身技术力量不过关,生产的产品存在种种质量问题,根本达不到环保标准,更有一些厂商把假环保产品加上各种吸引人的包装,给消费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分析起来,推销假冒伪劣产品者经常采用如下手法:
发表于2006-11-08
拉大旗作虎皮。一些建材企业通常在宣传中使用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经过了多家权威机构的认证,而实际上这些环保认证不过是“花钱买行头”。有些地方机构评选环保产品,对产品质量并无过高要求,只需厂家交纳一定费用,就能给该产品一个“环保”的桂冠。有的厂家乱用一些权威标志,如“3·15”标志、“十环”标志等。还有些装修材料企业在自制的宣传品醒目处印上了“3·15”标志,又将企业标志也印在该标志旁,让消费者误认为是消协推荐的产品,以此误导消费者。还有一些人明目张胆地用假证书骗人。一些装饰材料企业在推荐产品时,拿出一些“国际知名机构”授予的“奖励证书”、“授权证书”等向消费者展示,而实际上这些机构大多子虚乌有。
发表于2006-11-08
钻检测的空子。一些小型的板材生产厂家在送检或销售产品以前,用某种方式将大芯板快速高温处理,称这样能使甲醛迅速挥发。殊不知,由于甲醛的释放期可达10—15年之久,用上述方法只能暂时缓解板材中的刺鼻气味,蒙到一些并不权威机构的“环保认证”。但从长期来讲,根本无法解决甲醛超标的问题。
发表于2006-11-08
玩概念游戏。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场里,几乎每个商家在宣传材料以及用品的显著位置都标明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环保材料”。有的商家号称其陈列的建材产品是经过中国环境认证委员会鉴定的,或是消费者协会推荐的等等。但当消费者提出要看检测报告时,销售人员马上就闪烁其词,拿不出任何相关证件。还有一些商家通过暗示、文字游戏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比如,有些企业高喊“倡导环保装修”,但其自己的产品是否达到环保标准却没有明示。还有的厂家在所销售建材的外包装上贴出“无毒”的绿色环保标识,实际上如果检查其提供的产品检验报告。就能发现该产品明确标明含有苯成分。这种搞虚假标注、玩概念游戏的做法明显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应提高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发表于2006-11-08
买卖模糊。 装修的都蛮客气,有的倒是真客气,有的也另有所图;比方他帮你买个料买点附件,价钿更要多点心眼;他如果认得人卖给你装修用料,这方面你要当心,往往都是糊涂账。
发表于2006-11-08
装修上五花八门,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诸种身眼手法串成一套“模糊线”,一不留神更要被坑蒙。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