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范永亮 :“让山西彩塑走出庙堂”

发表于2010-05-23
去年11月的暴雪,对范永亮来说,伤到了筋骨——那场雪,摧毁了存放在大棚里的几十尊彩塑佛像,也摧毁了他五年间付出的大半心血。

    而夏天终于来了。雕塑工作室重新建起来,一个心灵也在慢慢复原。范永亮复制的彩塑作品晋祠宋代侍女像 “双面俏佳人”,在世博会山西馆展出时,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这一作品能从全省众多精美艺术品中脱颖而出,评委给出的理由是,范永亮的彩塑作品浓缩了山西传统泥塑文化。这让范永亮喜出望外:“哈哈,我真是狠狠地被激励了。”

    范永亮,山西祁县人氏,四十有二。面上蓄须,一眼看去,像是年轻版的艾未未。但在朋友们眼里,这个有点“轴”的男人,并未没有艺术家惯有的张扬和凌厉气息。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其人的气质,就是“沉静”。

    到范永亮晋源区的工作室参观。远远地,先看到门口一座两米多高的金发圣母像,时有鸽子飞过,让人骤然想起吴宇森电影里暴力美学的经典镜头。

    范永亮,曾经是山西神亚欧式雕塑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工程雕塑在业内做得风生水起,一年赚几十万元是保守收入。也许是从商多年的厌倦,也许是长期对山西泥塑艺术的热爱某天发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抽筋了”。2005年,他放弃了做商人,把自己彻底投入到山西彩塑的世界里。

    走出豪华办公室的范永亮,常常是带上几天的干粮,“蹲”在寺庙里写生。沿着黄河从南到北,范永亮走遍了山西的名刹古寺,一个广博而无比精美的世界呈现在他渴望发现的眼睛里。范永亮说:“从女娲以土造人到历代巨匠建寺塑神,泥塑艺术已成为古人的精神造像。山西现存唐、宋、元、明、清寺观泥塑1.3万余尊,这是多大一笔宝藏呵。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山西未曾向世界尽现的美,展现给世人看。”

    在晋源区租下房子,范永亮成立了条件简陋的工作室,开始着手复制那些迷人的彩塑。寺观泥塑之精美,很大程度上在其工艺之讲究。泥塑以土为肉,以水为血,以棉麻为筋,以秸秆为骨,且心感手触,不着斧痕。泥塑的材料决定了品质。经过多次实验,范永亮发现双林寺附近的红泥,是做泥塑最好的材料。红泥色彩好,而且泥与泥之间很粘,泥和手却“利”。材料的问题解决了,复制仍然很难下手。各朝代的泥塑手法绝然不同,范永亮面临诸多难题——如何保持泥塑风干后不收缩?如何精确地表现泥塑不同的时代感?如何用现代颜料还原旧时彩塑的质感?

    ……范永亮接触了大量民间彩塑匠人,把那些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古法秘技用在复制过程里。不断地实验和创作,耗光了范永亮的积蓄。贫穷,成为生活的主调。范永亮的学生和帮工从几十个走得剩下几个,剩下的几乎都是他的亲人。

    近两千个日夜,范永亮近乎偏执地把自己放进彩塑的世界里。这是修炼,亦是升华。泥土与人,似乎融成了一体,他也成为业内公认的行家。今年春天,复旦大学新视觉艺术学院邀请范永亮开设传统彩塑课。当他的作品寄到上海时,学生们以为那是文物,不相信眼前的作品是复制品。课堂上,他告诉那些目光热切却对传统文化非常疏离的孩子:“大家常常认为中国传统彩塑更多地表现神韵,而欧洲的雕塑才更有力量感。看一看双林寺的韦陀像,你就会懂得那由内而外喷发出的力量,懂得中国泥塑可以达到的高度。”范永亮对山西彩塑的痴迷仿佛具有一种感召力,很多学生由此爱上了这门艺术。

    采访结束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复制,是艺术家的大忌。当代艺术探索者,几乎穷尽了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你将全部精力与才华用于复制,不会遗憾牺牲了自己创作的个性吗?”

    范永亮深深点头:“我也时常在想这个问题。搞艺术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大家。但现在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让山西泥塑走出庙堂,让世界认知这种奇绝之美。”范永亮沉思着:“经历了千百年的文化变迁,中国彩塑负载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密码。我现在正全力筹备建一个东方彩塑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最精粹的传统彩塑。如果由此可以引起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我愿意一生去做这件事。”记者 孔莉萍

发表于2010-05-24
发表于2010-05-24
来张照片看看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