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叛逆韩寒岂甘为人“傀儡”? ——由《英雄无泪》想到韩、方的“代笔”之争

发表于2012-02-02

不知道韩寒和方舟子有没有读过古龙的小说,也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记得《英雄无泪》中的故事。说是大镖局的老大司马超群作为一个完美英雄,独霸江湖,而这一切 其实都是二当家卓东来幕后策划的结果。卓东来身有残疾,与生俱来的自卑让他不愿出现在众人面前,所以他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司马超群的事业上,让后者成为自 己事实上的“替身”。卓东来对司马超群不是利用,而是真心的扶持,但司马为了挣脱掌控,争取为人的“自由”,最终与卓东来反目。

      我要说的道理都在这里了,韩寒是一个敢于高中退学的叛逆少年,怎么会甘心情愿地为谁做傀儡,且一做十几年?而什么样的纸竟能将火包裹如此之久呢?如果韩寒 的父亲或者其他什么人,本来具有创作《三重门》的才华,那为什么要隐身幕后呢?若父子两人都是作家,岂不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叶圣陶有孙如叶兆言,正是 一则佳话。

发表于2012-02-02

 说起来,“代笔”这事本来不过韩、方之间,至多再加上麦田三个人间的文字纠葛,但由于韩寒与方舟子两人各有数以百万计 的拥趸,终于成了一场公共事件。我上网也有七八年了,在印象中,还从没有一件事,能让如此多的学者、记者、读者一齐参与进来,复现了两千年前百家争鸣的盛 况。在争论中,不少昔日朋友各执观点,甚至大有火并之势。

     “代笔”与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觉得方舟子说理有据,或为韩寒抱一声不平,但此外却另有一种态度,他们试图借方舟子的东风推倒对韩寒的“偶像 崇拜”。韩寒作为所谓的“偶像”,其实与周杰伦大同小异,何须推倒呢?有韩寒这样敢言的偶像,至少好过那些影视明星吧?韩寒一些文章的观点固然有待商榷, 如那韩三篇就饱受非议,不同意的人可以发文反驳(我就有文质疑);看不上韩寒的小说,撰文批评就是。但要借此次“代笔”事件落井下石,无论怎么看都有失妥 当。

     当然,我本人也不觉得方舟子

发表于2012-02-02
驳方舟子《“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发表于2012-02-02

为贯彻方舟子先生的合理质疑精神,写就此文。红色字为笔者写作,黑色字为方舟子先生原文。

     韩寒在1999年上高一时给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投稿投了两篇文章,除了《求医》,还有《书店》。在两年前,韩寒还在江苏《少年文艺》发表过另一篇《书店》。据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韩寒在创作《书店(一)》时,还是个14岁的初二学生。在我刚刚加入论战时,我对韩寒是否有代笔一事是将信将疑的。直到我开始看署名韩寒的作品,看到了这篇《书店(一)》,就认定了它肯定是别人写的,因为一个14岁初二学生绝无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在初中,韩寒是个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差生。《儿子韩寒》中说:“所以几乎是整个初中阶段,韩寒在班级中的名次一直在40一50名之间,而他们班级共有54名学生。”“韩寒令老师感到头痛的事情一般不外乎丢三落四、作业不完成或者找不到、上课不遵守纪律等等。”

发表于2012-02-02

 韩父在《说说我自己》一文中说:“记得韩寒进罗星后,摸底考试几门功课平均考了91分(满分100分),当时他自我感觉好,想这下总会名列前茅了,不料只在班级第50名左右,倒数前列,不禁感叹那些同学读书成绩真好。”类似的内容也在《儿子韩寒》第十四节中出现过:“让韩寒读罗星,我还出于另外一种考虑:罗星几乎聚集着全县的读书尖子圢星不愧是罗星。进去时摸底考试,三门功课韩寒考了273分,平均91分一门。韩寒心里想:还好,也许可以进入班里的前五名。后来成绩单出来,一看,只有42名,倒着数反而方便。”平均分91分,算是差生么? 至于“不守纪律”云云,与韩寒是否有写作才华全然无关。

但是这个差生,在1997年3月如神附体地创造了一个奇迹。据《儿子韩寒》说,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97年春节过后,当时韩寒念初二第二学期,韩仁均带他去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以后韩寒一个人自己去了几次,在那里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认为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自己可以写得比他们好。“199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常常只一个晚上就写好了。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很好的钢笔字,写的文章初稿就如别人改定誊清的稿件一样,基本上是一次‘成型’的。”这一个月里面,他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先后发表在一些少儿刊物上,深受好评,还得了奖。发表在9月号江苏《少年文艺》的《书店》的简评中说:韩寒“把自己的笔瞄准了书籍出版中的弊端,用少年纯真明亮的眸子,透视出当代图书种种可笑可悲之处,毫不留情地将其中的荒谬乖戾、欺骗人、蛊惑人之处揭示出来。在写法上,借用了杂文常用的勾勒形象、比喻、夸张、幽默嘲讽等笔法,把漂亮外表下的种种花招解剖得淋漓尽致,思想开阔,想象丰富,随手拈来,左右逢源,辛辣老到,冷峻犀利,让对手在狼狈尴尬中无处可逃……”

对为什么韩寒突然具有远远超出同龄人的创作水平,《儿子韩寒》的解释是:“韩寒善于观察社会,有一定的积累,所以想到写了就能很轻松地写出一些文章,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想:如果韩寒当时不接触那些少儿报刊,不了解生写作的总体水平,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水平到底在他的同龄人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程度,那么他也不可能在1997年的三月份一口气写出那么多的文章。

发表于2012-02-02
发表于2012-02-02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