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太原人应该了解的太原历史,太原地名来源

发表于2011-11-01
双龙巷
          此巷因地势隆起,如伏双龙。曾有“双龙”地名之称。清末迁入河北居民,又称直隶庄。民国初年阎锡山的民政厅孟元文在此地建宅,称“升官巷”。后孟家连遭祸事,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崇。故于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双龙巷,想用“双龙”镇伏邪气。以求家业兴旺。
        赵树理的故居就在双龙巷!
发表于2011-11-01
校尉营
        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史纯以忠显校尉兼阳曲知县,做过好事,取得人们的纪念,因此有校尉营一名,校尉营另外是明代晋王府警卫队即校尉营房驻地,故名。有东校尉营,南校尉营,西校尉营,中校尉营。
发表于2011-11-01
 康宁巷
    1912年,有位姓康的医生住此,挂牌行医,因医术较高求治者多数康复,深得居民信任,他们认为与康医生为邻,可以永保福寿康宁,所以取名康宁巷。(附近还有个福寿巷
发表于2011-11-01
 坡子街
        坡子街地处明建城隍庙和三桥街之间。据传,形成年代在隋唐或更早时期。现在的26号院一带,北高南低,自然形成土坡,当地称坡子上。
    形成的确凿年代,已无法知晓,但是,城民父老相传,这里早在隋唐之际,或是更早一些的时期便已形成集镇,是古唐明镇通往三交古城的必由之路。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原城创建之后,这里又成为太原城北门——怀德门外的城关街巷。直至明初扩建太原城时,其街才并入城中,成为城里的一条街巷。
据老辈的太原人讲,早在坡子街形成之前,今坡子街一带是一个东北高西南低的黄土坡。后来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以为此处地形风水颇佳,遂购得此坡,辟建为祖坟,并在坟地安放两只石头雕凿的石狮子为守坟兽。这样,这片土坡便得到一个名字叫做“石狮子坡”。
因石狮子坡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之侧,年久日积,坡下渐渐迁来一些酒肆店铺,接待来往路人和行商,遂成一片热闹之所,渐成一道街巷,并将被名引作街名,得名“石狮坡街”,习呼“坡子上”。石狮坡街和坡子上的名谓,也不知叫了多少年,反正隋唐宋金元明,历经数朝数代,一直流传了千百年。
及至明王朝覆灭,清王朝建立,清军攻占太原之后以为石狮坡街名不吉祥,坡子上习称又不雅,选改其名为平顺街。但是,新取的平顺街,既与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称呼,格格不久,又脱离了早年自然地理风貌的依托。所以,新街名终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只能存在于书面文字记载和地方志中。
民国初年,坡子上做为街名,被搬上反映街巷细貌的“山西省城详图”。民国中叶出版的《太原指南》一书,正式使用坡子街的名称,而后沿用至今。
从某种意义上讲,时间是最有力量的。随着光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当年荒凉的石狮子坡,早已被淹没,不为世人所知。而在太原城的发展史上,这条由石狮子坡发展到坡子街的普普通通的小街,则成为古城巨变的一个最好见证。
发表于2011-11-01
三桥街
        由于年代久远,它的名称来历含义,民间有多种神话般的传说:唐代晋王李克用有一次路过此处,在井边歇脚(井,即八宝琉璃井,在上三桥54号院,人称“井儿院”),见井内有三座金桥;还有人阴天在井边向空中望去,见空中有三座金桥;清武进士杨林(后官至总兵),醉后归家不及醉卧于家门口(在今下三桥46号院,人称旗杆院,杨林作总兵时旗杆石还在)梦中见井里有三座金桥;后小河的一涌泉,流入饮马河,河上有三座桥,今七一礼堂处原有一桥(酒仙桥),人民市场后侧为第二桥,三桥街三府巷口是第三桥;三桥地势低洼,有一小河从街心流过,河上有三座草桥。这些神话传说,都围绕“井”,“河”字,据当地老人介绍,此井汉代就有,用琉璃瓦砌筑,后来因水质苦涩不堪饮用,因而封存,现为居民煤池。另据年已八十岁的杨林甫老人介绍:三桥地区地势低洼,素有“大东关的门限子,三桥街的门楼子”,即大东关比三桥街地势高。所以到处积水成河,人们往来,有的以草垫起,或以石垒起,也有砖石砌成,因而到处是桥。三桥可能是此处有三座较高的桥。
        传说版本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动摇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后,突厥沙陀部族首领李克用率大兵南下进军晋阳。七月的酷暑,鞍马的劳顿,沙陀将士们饥渴难耐,行军速度锐减。就在这时,探马前来禀报:“留后将军,前面便是古镇唐明,距北都晋阳约三四十里之遥。”克用闻报暗忖:数日行军,人不卸甲,马不停蹄,士卒劳疲。莫若在此下寨安营,养精蓄锐,也好一举拿下晋阳。于是命三军埋火造饭,扎下营盘。俗话说的好:饥好忍,渴难耐。此时的李克用与众兵卒一样,嗓子眼像着了火。他立命卫士速打一桶水来解渴。不一会儿,那个卫士飞也似地跑来报告,附近只有一眼井,而这眼井水深莫测,连连下了几只桶,都是有去无回,弄不到一滴水。克用闻报便向井台奔去。说来也怪,李克用跑到井台口后,便见井水突然翻腾上涌,直冲井口流溢如泉,而且,水中隐隐约约飘荡着三座金桥。克用和围观兵士无不惊奇。这时,从水中传出一个老态龙钟的声音:“克用,此去晋阳不可妄杀无辜,维系唐祚,自有王爵。”此后二日,沙陀兵卒果然顺利得晋阳,未几,唐主又下诏,封李克用为晋王。 井中所嘱应验之后,李克用对此井奉若圣明,立即使人在井台砌筑琉璃井口,形制八角,取名“琉璃八角井”,并把井所在的那条街定名“三桥街”。据说,此井就是后来下三桥街三府巷的那口琉璃八角井。
    
        这个听起来近乎怪诞的传说,一直流传了下来,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故事的产生就是李克用或其幕僚为他们政治上的需要,而编造的神话。但是,从这个传说中,似乎可以窥出,三桥街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历史,似应和唐明镇同一历史时期问世。如果确是这样,这可以算做太原城最古老的街巷了。
    三桥街,从它问世之后,在太原的大地上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十个多世纪,是太原近代工业的产生,唤起了它的新生。
    清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山西省的第一个近代工业单位——太原火柴局,就创建于三桥街畔。尔后的“西北实业公司”——山西最大最早的官僚资本企业,又在太原火柴局的旧址上筹备产生。这一切都为三桥街的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的一页。
发表于2011-11-01
 文华路
        1929年河北人迁居至此,形成街道,1933年整顿街牌时,人们渴望有文化才华,所以命名文华路,现在叫文化路。
发表于2011-11-01
新华路
        1912年,有个姓唐的留日学生回国后,任兵工厂厂长,在此模仿北京新华门建造房屋,人称唐公馆,1934年正式定为新华路。
发表于2011-11-01
五龙口
        俗称五岔口,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长日久形成一潭积水,并与东山的五条沟(即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相通,每逢雨季,东山这五条沟的雨水便向洼地水潭流灌,远处眺望酷似五条龙在张口倾吐,所以俗称之为五龙口。后陆续迁入居民形成小村落,亦以“五龙口”为村名。
        由于东山的洪水经常给太原城造成威胁,后人在五龙口北建了白龙庙,祈求龙王爷保佑,这就是今天的白龙庙街的来历。(白龙庙街以明建白龙庙而名。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习称街为白龙庙,有派生街巷3条。)
        说到五龙口就顺便说说五龙口海鲜市场,里面种类都挺全,而且价钱不贵,但是……会缺斤少两!所以要计较,不能让老板随便称了就给你袋子里面加水。
发表于2011-11-01
新建巷
    旧址为江浙乐善园(亦名两江义园,<江苏、浙江>),后称“寄骨寺”。解放后移走坟墓,兴建居民住宅,开拓街巷,取名新建巷。寓新建之意。
发表于2011-11-01
新原里
    新原里原是灰渣山,1979年建成住宅小区,太原市老市长岳维藩从南京调回太原任市长时,起名新原里,是新太原之意